习仲勋(1913.10.15-2002.5.24)
祖籍河南省邓州市,生于陕西省富平县,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国务院原副总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第五、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第八章 顶天立地,力挽狂澜,再造辉煌

1933年11月3日至5日随军北上的党政军负责人联席会议,在甘肃合水县包家寨召开,会议庄严认真总结讨论开展武装斗争,创建根据地以来的经验教训,以及当时陕甘边主力红军改编,根据地重建等重大问题。
红军撤离照金根据地以后,习仲勋长时留在照金进行革命活动,为照金很快再回到人民手中奠定了良好基础。
陕甘边红军暂时撤离照金,习仲勋机智勇敢长期留在照金,从事革命活动,使这里革命的火种坚毅的存在着,留下的游击队,依然坚持多种形式沉重打击盘踞在照金一带的反动势力,红军主力和游击队也经常打回照金。几个月之后,1934年春照金又回到人民手中。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极端困难艰苦的局势中,长达八个月时间与党的上级组织失去了联系。从一九三三年六月下旬,中共"左"倾路线的引导,红二十六军主力兵败南山,七月二十八日中国陕西省委书记袁林栋、杜衡等人叛变,致使陕西革命烽火频临灭顶之灾。到1934年2月25日陕甘边区革命委员员会隆重成立,在刘志丹、习仲勋等人独立、自主、英明、正确的领导下,在极为残酷严峻的革命战争环境中,使中国广大西北地区革命烽火以燎原之势,顽强蓬勃的发展起来。取得了可喜的永载史册的辉煌史业。直面艰难坎坷的实践,习仲勋深刻感悟回想起1932年6月在照金,第一次与刘志丹见面时千真万确的话语:如果我们像毛泽东那样以井冈山为依托建立根据地,逐步扩大游击区,即使严重的局面到来,我们也有站脚的地方和回旋的余地。最根本的一条是创建牢固的根据地。
陕甘边根据地,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引导,这一愿望无法实现,"包家寨会议"后,根据地革命形势的良好发展,充分证明刘志丹、习仲勋等人非凡的军事才干,远见卓识的正确决策。天衣无缝、密切配合,形成坚强成熟的共视和凝聚力,顶天立地,力挽狂澜,再造辉煌。
一九三四年春节临近,红军主力和游击队互相策应,强有力的清除拔掉了以南梁为中心,方圆一百多里广大地区,国民党的一切反动势力。习仲勋和红四十二师特派员张策一起,在南梁过春节。利用春节期间组织农民集会活动,宣讲土地政策。按照"先进行群众工作,建立革命武装,开展游击运动,再开辟根据地,最后建立工农政权的方针"进行。
以南梁为中心的广大地区,群众武装广泛建立,地方游击队迅猛发展,形成主力红军、地方游击队、群众武装三位一体的游击战争体系。
从一九三三年冬到一九三四年春,以南梁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日益巩固发展,红军横扫陕甘边反动武装,扩大到周围十四个县广大地区。
革命的曙光照亮了葫芦河的两岸,照亮中国大西北的锦绣山河。
一九三四年二月二十五日,陕甘边革命委员会隆重成立,习仲勋当选为陕甘边革命委员会主席。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七日,在陕甘边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上,习仲勋当选为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这一年习仲勋21岁。
纵观一九三四年,当时中国革命的全局,三四年一月,中共中央在江西瑞金召开六届五中全会,"左"倾机会主义又占上风。直接导致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为求生存,迫不得已退出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此时中央红军离开红都瑞金,当时红军并没有长征战略大转移明朗正确的意图,在革命存亡非常危急关头,红军全体将士热切期盼毛泽东重新走上领导红军的正确道路,力挽狂澜,顶天立地,再造辉煌。使长征成为伟大正确的战略转移目标,最终取得辉煌的胜利,这是人类战争史上伟大奇迹。红军不怕远征难,雄关漫道真如铁,爬雪山,过草地……人间正道是沧桑,冲破雄关漫道,胜利到达陕北。中国工农红军开创了苦难辉煌,永载史册的辉煌胜利。此时,中共陕西省在"左"倾主义错误引导下,五次成立陕西临时省委屡遭破坏。
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长时失去和上级党组织的联系,在这非常危机的特殊时期,习仲勋独立领导陕甘边特委,担负起苏区建设和红二十六军的发展任务。从陕甘边根据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非常严酷的实践证明,习仲勋、刘志丹等一批党政领导人,政治思想、组织领导能力、管理能力逐步成熟,形成了坚强的凝聚力。
一九三四年五月二十八日,在一次又一次派人与上级党组织联系不上,红军十二师党委在南梁召开会议,恢复健全中共陕甘边特委会,成立陕甘边革命军事委员会。习仲勋深情地讲:"我们盼中共中央上级领导,像盼命一样。"
一九三四年七月下旬,谢子长率陕北红军游击队和赤卫队在阎家洼子,与习仲勋、刘志丹、张秀山等领导的陕甘边红军汇合,受到边区党政军领导热烈欢迎,边区力量进一步加强。
一九三四年七月底,陕甘边区党政军领导,在阎家洼子召开联席会议上,讨论总结红四十二师和陕甘边根据地的工作和任务,谢子长兼任四十二师政委。红三团随谢子长陕北游击队协同作战,进一步扩大陕北的游击斗争的范围。阎家洼子决议的具体规划:以华池为中心向四周发展,恢复照金苏区,打通与陕北苏区的联系,创造条件,转临时政权为正式政权;实行土地革命;着手筹备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工作;实现工农兵临时政权向正式政权机构转变。
习仲勋身为边区革命委员会主席,以高度的责任感担任起筹备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的主要任务。大会代表的产生,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务必严肃认真做好选举出大会代表的工作。
针对有人认为山区文化落后、交通不便,民主选举是否公正,是否行的通。刘志丹同志非常严肃地讲:"原始社会都知道选用有能力、有本领的人做首领,何况是现代人。"提出:代表要从基层选起,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择产生,先有村选代表,再选乡代表,再选政府组成人员。受到群众热烈欢迎,群众满意赞许的讲:"共产党和国民党就是不一样。"
大会筹委会,严肃认真有计划的进行筹备工作。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一日上午陕甘边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梨园堡大庙内正式举行。会议进行七天,来自边区各处代表一百多位,讨论有关根据地建设的许多重大问题。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七日,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了"苏维埃陕甘边区政府"的组成人员,习仲勋当选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现年二十一岁。
大会结束这一天,适逢苏联十月革命纪念日,阳光分外明媚,给初冬的西北锦绣江山带来融融暖意。参加大会的各个代表,人人欢欣鼓舞、眉开眼笑,大家欢庆这开天辟地,真正让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天地。
大会结束时,举行声势浩大的阅兵式。展示人民武装勇往直前的斗志,和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
习仲勋和刘志丹等领导,带领新当选的苏维埃政府全体领导成员,在检阅台上向数千名参加大会的人民致意。数千双饱含深情的眼神,使习仲勋等人深深地感到肩上的责任是多么的重大。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七日,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陕甘边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建设,全面进入一个新阶段。新当选组建的政府全体领导成员,直面当时的严峻局势,担当着特别艰巨的考验和重托。这期间,由于中共陕西省委被破坏,刘志丹、习仲勋长时间无法与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根据多年来学到的党的宗旨和马列主义的核心理论,刘志丹、习仲勋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实践中不断总结,积淀了经验教训。继往开来、坚持不懈,勇于担当,精诚团结。他们攻坚克难、迎难而上、无私无畏、奋勇探索根据地开创革命斗争的新局面。组织领导边区人民发展经济和文化事业,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强有力地保障支持革命战争的胜利开展。
习仲勋当时从一九三三年春开始,连续担任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副主席、主席,直至被选为苏维埃政府主席,年仅二十一岁。面对习仲勋艰巨繁忙的工作,刘志丹坚定明朗庄重肃然地指出:"人民选出的政府,党和红军都要支持拥护,使革命政府有威望。"
一次刘志丹正在操场上组织军队训练,当他看到习仲勋过来时,遂喊口令"立正"向习仲勋举手敬礼:"报告,"请首长检阅部队。后来,刘志丹对习仲勋说:"仲勋是政府主席,我是军委主席,军队应该尊重接受政府领导。我们共产党要拥护自己建立起来的政权。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尊重,老百姓也就不在乎了。"
刘志丹文韬武略,在当时陕甘边党政领导人中,是无与伦比的。
刘志丹等边区领导人身体力行,强有力地给习仲勋坚定的积极的支持,以习仲勋为首的陕甘边革命军民,形成极强的凝聚力,出现了空前团结、奋勇前进、生机勃勃、战无不胜的精神风貌和伟大力量。
习仲勋,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华夏优秀传统文明相结合成长起来的,"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也是在伟大的新民主主义实践中孕育造就的德才兼备的,肩负民族复兴使命的少年英才,"是党的宝贵的群众领袖"。当时习仲勋只有二十一岁,却已经是久经考验,炉火纯青、具有远见卓识,深受人民拥护的群众领袖。
习仲勋坦荡、稳健、宽厚、真诚、忠恳、睿智、勤俭淳朴、艰苦奋斗、艰苦朴素、夙夜奉公,忠心赢得陕甘边区党政各界人士的尊敬。同人民心心相印,时时刻刻深入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尊重群众、依靠群众。踏踏实实向群众学习,拜人民为师。经常拜请年长的同志和社会贤达,以及经验丰富、见识高远的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及时提出批评指正。习仲勋全部身心倾注在边区人民革命事业上,一心一意忠心耿耿为大家谋利益,为人民谋利益。在习仲勋带领下,边区军民关系非常亲密融和,情同手足,殷殷鱼水情。刘志丹同志深有感悟的对习仲勋讲:"你做得好,有这样的作风,咱们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习仲勋身为贫苦农民家庭出生的农民儿子,得天独厚,深情感悟:"历览先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高瞻远瞩,忧深思远,警钟长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刘志丹进一步,庄严警示,特别指出:"人民群众痛恨反动政府不廉洁。他们无官不贪,我们要注意这个问题,要有骨气,要讲节操,受冻挨饿也不能取不义之财。"
习仲勋高度清醒,陕甘边苏维埃政府能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由此,陕甘边区政府把惩治贪官污吏,树立廉洁政风,列为政权建设的头等大事。习仲勋等政府领导带头执行供给制度,从吃饭穿衣到公文草拟所需,包括笔墨、纸张等办公用品,均由财经委员会统一计划,统一筹办,统一管理,接受监督。每个人按最低需要配发,形成以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为荣的良好风尚。一切为人民谋利益,一切为了党的事业,毫无自私自利。
习仲勋,以民为天的中国共产党人,精深感悟一系列立身立业的精粹国魂,至理名言。
孟子曰:"离娄子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野谚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应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史记上)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履,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管子)
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毛泽东)
仁义礼乐、名法刑赏,凡此八者,五帝三王,治世之术也。故仁以导之,义以宜之,礼以行之,乐以和之,名以正之,法以齐之,刑以威之,赏以劝之。(尹文子)
凡我有官君子,钦乃攸司,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反。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
文王问太公曰:"君国主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太公曰:"不慎所与也。人君有六守三宝。留守者,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文王曰:"慎择此六者,奈何?"太公曰;"富之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恐,事之而观其无穷。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而不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人君慎此六者以为君用。君无以三宝借人,以三宝借人,则君将失其威。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六守长则国昌,三宝完则国安。
治天下有四术:一曰忠爱,二曰无私,三曰用贤,四曰度量。度量通,则用财用足矣;用贤,则多功矣;无私,百智之宗也;忠爱,父母之行也。(尸子)
天地间,民万古至尊,人万物之灵;无私至公,百智宗源。无私,立身立业,治国治世,无往而不胜,神圣崇高的法宝。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至公无私是立身立业,治国治世,开创伟业,胜利辉煌的指路明灯。违逆这明亮灯塔的指引,人生事业必然败落,走向黑暗,走向灾难,人亡政息。
习仲勋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无私无畏,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不畏艰难困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鞠躬尽瘁为国为民,以人为本,以民为天,依法执政,以德治世,终生艰苦奋斗,引领革命事业开创人民当家作主,幸福美满,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新天地,新纪元。
当年,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制定了一个法令,一切党政干部,如有贪污10元以上者即执行枪毙。因为法令制度广泛深刻,宣传教育充分,深入人心,落实到位。人民群众形成较高的自觉性,法令制度深得人民的真诚拥护,法令执行坚决。根据地人员既没有违法乱纪,也没有贪污案件发生。负责干部要求甚严。
陕甘边区政府,在高度严把自身优良建设的同时,在保证根据地人民正常生产,生活水平尽可能有所提高的前提下,强有力地支援根据地建设,为人民革命战争提供了丰厚坚实的物质基础。边区政府以习仲勋主席的名誉颁发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项工作都做了明确规定。
印制边区货币,发行苏区钞票,建立集市贸易,流通金融,稳定繁荣苏区经济,全方位极大的推动了边区根据地的蓬勃发展。
成立了"陕甘边红军军政干部学校"刘志丹任校长、习仲勋任政委,为红军培养了急需的德才兼备、技术过硬的大批优秀的党政军干部。
边区开办公立"列宁小学",自己编写的教材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很多村庄还办起了成人识字班。社会正常生活所需的医院、学校、工厂、集市贸易,一切物质生产一应俱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法规建章立制,相当完善。
习仲勋和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在严峻的战争岁月,有安排,有计划,他们坦诚淳朴、至亲至近、至诚至善,进户入家,推心置腹,深入群众中,积极主动及时了解民情、民意、民事,尽可能广泛听取人民的意见和反映。在做深入细致,全面大量的调查研究之后,广泛征求大家意见,为南梁苏区制定了切合实际,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十大政策:土地政策、财经粮食政策、军事政策、民族政策、土改政策、各种社会政策、肃反政策、知识分子政策、俘虏政策、文化教育政策。
当年,陕甘边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民主的政府,是廉洁的政府,是风清气正的政府。边区政府正是对人民无限忠诚,才赢得人民拥护和支持。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华夏史河现代人类文明,新型民主典范的新纪元。边区政府不存在铺张粉饰和礼节俗套,没有令人绝望的贫困现象,斗志昂扬,奋发向上,互助友爱,精诚团结同仇敌忾,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自强不息。人民衣着都很简朴,人民之间坦诚真挚,政通人和,安居乐业,没有贴身保镖、警察、宪兵,也没有官僚政客夸夸其谈,哗众取宠。正如毛主席坚强自信,泰然从容,英明预言:美蒋那只船虽然大些,但却是一只破船,一遇风浪,就会沉没,我们这只革命的船虽然小些,但它是崭新的,能够乘风破浪,胜利前进……。
风清气正,清正廉明的新型先进革命的人民政权,是中华民族圆梦复兴的曙光。陕甘边人民政府不断巩固发展,完善成熟,各级苏维埃政权都相继建立起来,红军和各路游击队看准战机向反动武装频频出击,捷报频传,强烈地打击动摇了国民党当局地方反动统治,国民党当局惊恐万状,向初具规模的南梁苏区革命力量发动了一次次残酷,疯狂的围剿。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国民党反动派兵分六路,向南梁苏区推进,气势汹汹,铺天盖地。红军主力再次转入外线敌后,寻机歼灭一路或两路来犯之敌。内外策应,机动灵活,游击战、运动战、伏击战、围歼战、出奇制胜,粉碎了敌人"围剿"。习仲勋依然留守根据地,领导组织保卫根据地和筹集粮草支援前线双重任务。
战争时期,当时红军和游击队粮食军需后勤供应,伤病员救治,是习仲勋繁重艰巨的任务。为部队准备的主要食品是"炒面",装成小条形布袋,每人背一袋以备食用。由于后方服务人员少,军粮供应有时候特别困难,十分紧张。为确保军粮供应,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和严格的纪律,来保证前方部队吃饭问题。
粮台有一管理员李银海,因粮食库存亏损问题,依法处以死刑,大批群众坚决不让保卫处执行,一致请求赦免。一贯相信群众,尊重群众,依靠群众的习仲勋,觉得其中定有缘由,随即尊重群众的意见,明确表示,待查明情况,再做处理。同时给李银海悔过立功的机会。李银海在以后工作中吸取教训,做出了突出成绩。
一九三五年春,蒋介石亲令国民党当局调集豫、陕、晋、宁、甘五省军阀,四万兵力,围剿陕甘边区和陕北根据地。命令马鸿宾部电文:"赤匪在陕甘庆阳县属南梁堡,已成立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荔园堡设红军军事委员会,任家堡设红军军事学校,该师与令到即移防陇东地区,并指挥六十一师杨步飞部,协同驻陕北八十师师长高桂滋,指挥八十六师井岳秀部队相机围剿,以绝根除"。
一九三五年二月五日形势紧迫,陕甘边特委和陕北特委在赤源县周家峪召开联席会议,成立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统一领导陕甘边区和陕北两大苏区党政军组织,惠子俊任军委书记,刘志丹任军委主席,习仲勋任军委委员。
西北工委对反围剿做了周密行动部署,习仲勋带领政府工作人员按照"暂时撤离南梁"战略,组织群众坚壁清野。
一九三五年农历三月十一日是荔园堡逢集的日子,马鸿宾部突然闯入集市。习仲勋带领后勤机关工作人员和保卫队及游击队一百多人迅速撤离,敌人发现后,尾随追击。习仲勋一行人员与敌周旋几日,历经艰险围困,在桥子川大东沟隐蔽数天后被敌人发现,马鸿宾部纠集数十倍兵力包抄合围,习仲勋果断决定分散突围。习仲勋为引走敌主力,不顾个人安危,纵身骑上一匹白马,飞奔冲出重围。马部精锐骑兵紧追不舍,习仲勋催马飞驰。在脱离险境后,集合分散突围人员。在阎家湾休整时,发现自己双脚被马镫磨破,鲜血染红鞋袜;甩鞭急猛,条条鞭痕殷红白色战马……战马在枪林弹雨中飞驰,这惊心动魄的险情使习仲勋多次在睡梦中惊醒。
习仲勋一生时时刻刻,心系天下,以民为天,以自己生命和鲜血,无私无畏保卫人民生命安危,维护人民利益,崇高风范,赢得人民真诚拥戴,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
敌人严刑拷打从山林中抓到的群众,追问红军,游击队和政府人员的去向,张贴告示:悬赏捉拿习仲勋等陕甘边区政府人员,抓到习仲勋,赏大洋两千元,马两匹……习仲勋早已和人民群众当地百姓融为一体,同人民亲如一家,情同手足,相依为命,悬赏再多来捉拿习仲勋,痴心妄想,门都没有。
红军主力在外线作战,习仲勋和边区人民在根据地内,机动灵活,英勇策应,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愈战愈勇,士气高昂,捷报频传,游击区扩大到三十多个县,并在广大农村建立了巩固的苏维埃政权。主力红军发展到五千多人,地方游击队发展四千多人。把陕甘边区和陕北两大根据地联成一体,彻底粉碎了国党反动派对陕甘边地区和陕北两大根据地 "围剿",使根据地迅速扩大。苦难辉煌的陕甘西北革命根据地在刘志丹、谢子常、习仲勋英明坚强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
在南方,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自1931年1月7日至1934年5月北大门广昌失守,到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被迫长征转移,“左”倾教条为代表的王明、博古,逐步完全剥夺了毛泽东英明正确的领导权。星火燎原的中央革命根据地遭到残酷的灭顶之灾。随后全国所有根据地几乎全部丧失,只有刘志丹、谢子常、习仲勋领导的陕甘西北革命根据地硕果仅存。
在此期间,毛泽东勇于直面井冈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退却,转移。危机关头能忍辱负重,依然中流砥柱,坚如磐石,定力泰然,顶天立地,深沉强烈,极为忠恳,热切明朗,坚定不移。对党领导的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睿智非凡,从残酷战斗中洞察有利战机,运筹科学正确的方略决策。第五次反“围剿”中的1934年4月中旬,蒋介石集中十一个师进攻广昌,企图从北面打开中央苏区的大门。被迫“休养”的毛泽东,并没有停止思考。虽然遭到冷遇,他依然关心着红军,关心着他孜孜追求的革命事业。在反“围剿”期间,他曾找到最高“三人团”,向博古、李德、周恩来提出向湖南中部进军,以调动江西敌人到湖南而消灭之的建议,具体计划是:将红军主力集中于兴国方向突围,走井冈山南麓,越过罗霄山脉中段,迅速进入湖南境内,在这一地区消灭“围剿”之敌后,再返回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后来,军史学家研究发现,这剑走偏锋的一招,是唯一可能打破第五次“围剿”非常英明杰出的战略方针。
令人遗憾的是,毛泽东的建议,遭到了最高“三人团”的否决。
毛泽东这种挨批、受冷遇的际遇,直至中央红军长征到遵义时,才得到彻底改观。
中央红军长征前后日子,习仲勋在火热革命斗争中,从国情,民情入手,从实际环境为立足点,出发点,勇往直前,顶天立地,顽强奋斗,百折不挠,坚毅不拔,英明领航,科学决策。实事求是,独立自主。从实践中想办法战胜一切困难,制定切实可行的方针路线,排左抗右,少有失误,使陕甘革命根据地在中央红军低潮时期,红色政权硕果仅存,壮大成熟,星火燎原。更使陕甘边区成为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立足地,成为党领导全面抗战的出发地,成为新中国诞生永载史册的革命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