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仲勋(1913.10.15-2002.5.24)
祖籍河南省邓州市,生于陕西省富平县,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国务院原副总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第五、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第三章 陕甘红军坚定红四军九大井冈山道路 毛泽东三湾整编古田会议的正确道路

刘志丹习仲勋在开创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艰苦卓绝一线的火热革命实践中,直面各种极强大的反动力量的白色恐怖,严酷复杂的环境,前赴后继,英勇探索,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教训。终于找到了只有坚定、执着按照毛泽东开创中国特色的井冈山革命道路,即坚定红四军九大,《古田会议决议案》的正确路线方针,中国革命的星火,才能势无阻挡发展壮大。
1933年前后,刘志丹、习仲勋执着坚定毛泽东开创的井冈山正确道路,指引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苦难辉煌日益发展壮大,全面成熟的硕果珍存的烽烟岁月,由于当时通讯技术和交通条件极为落后,刘志丹习仲勋陕甘边根据地群英们,无法及时详细得知毛泽东为正确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井冈山这一符合中国国情,革命正确道路的开拓者,人民领袖毛泽东,却被当时红四军内复杂而不正确的主张,和中共高层左倾盲动,左倾冒险,左倾教条,一次次否定,使毛泽东一次又一次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造成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革命付出残酷沉痛的损失。错误路线使千千万万的红军将士,在一线火热的革命实践的血雨腥风,残酷的英勇斗争中,流血牺牲,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血沃中华大地,中国工农红军付出了惊天地、泣鬼神,极为壮烈残酷的代价。
一次又一次惨痛悲剧,沉重代价,促使强烈激发全体红军将士深刻醒悟,红四军离不开他的缔造者毛泽东,一次次热切强烈呼唤毛泽东回红四军领航。毛泽东一次次顽强崛起,一次次排除错误主张,力挽狂澜,引领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道路曲折,前程光明辉煌。毛泽百折不挠,永不退却,一次次坚毅奋起,终于成为中国人民伟大的英明领袖,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永载史册,辉煌而伟大的彻底胜利,光照千秋,感召后人,万世灯塔,万代楷模。
红四军九大,中共党史上著名的古田会议,1929年12月28-29日在福建上杭县古田镇召开,是1929年六月在红四军七大后,当时毛泽东离开红四军领导岗位,不到半年。红四军出现一系列情况,不能决断,难以理顺,无法正确把握的背景下,朱德、陈毅和全体红军将士热切恳请毛泽东回红四军重新领航。走向光明,走向未来。雄关漫道任重道远。
毛泽东领航的古田会议,建党、建政、建军思想,革命的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保证党绝对领导的人民革命军队,为战胜一切强大的敌人和艰难险阻,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神圣而伟大的力量,是我军始终保持人民军队的本色和作风。
1929年春,在红四军高级干部中,发生了一场波及全军的异常激烈的争论。争论导致毛泽东暂时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后来陈毅表示,就是三拜九叩首,也一定要把毛泽东请回来。朱德让陈毅转告毛泽东:朱毛不能分,也不会分!历史的真实情况如何?
关于红四军中的这场争论,自1928年4月28日,井冈山朱毛会师后成立红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兼军委书记。1929年5月,朱毛红军打到闽西,好多人还认为朱毛是一个人。随着斗争形势的变化,中共湖南省委恢复前委(前敌委员会的简称),毛泽东为书记。接着在上海的中共中央于1928年6月4日来信,认为前敌委员会应当设立,又指示"前委组织军事委员会,以朱德为书记,陈毅为士兵委员会秘书长",以后机构设置虽然仍有变化,但红四军的决策领导层里离不开毛泽东、朱德、陈毅。
1929年2月初,朱毛红军入闽前夕,红四军前委在赣南项山召开前委会议。有人提议红四军下山以来,天天行军打仗,居无定所,军委会开过后,还得向前委汇报,前委又得开会;或去前委开了会,军委又得传达贯彻,人呢又是同一批人,军委与前委显得重叠,还不如军委"暂停办公",由前委统一领导军队及各级党委的工作。也有人不同意这个提议,认为前委的权力太集中,不一定好。这个建议和反建议,为后来的纷争埋下了伏笔。
到底在前委下要不要设军委,争论没有结果。于是采取投票方式来解决。总共41票中,36票表示不设,5票表示要设。最终红四军前委集体通过了取消红四军军委的决定。
但是这一决定并没有能够消除红四军内部的分歧,反而使争论更加公开和激烈。这是由于毛泽东给会议交了一份书面意见后引起的。
6月8日,红四军决定在上杭白砂的严家祠堂召开前委扩大会议。一纵队司令员林彪人未到,但信已由快马送给毛泽东。林在信中表示完全赞同毛泽东的意见。会议尚未开,林彪的来信让毛泽东感到宽慰。虽然在会上毛泽东不露声色,但在一周后即6月14日以给林彪复信的形式写了篇7600字的文章。文章开头就说:"你的信给了我很大的感动,因为你的勇敢的前进,我的勇气也来了,我一定同你及一切谋有利于党的团结和革命的前进的同志们,向一切有害的思想、习惯、制度斗争。"毛泽东给会议交了一个书面意见书,意见书分为四条:
一、前委军委是分权现象,前委不好放手工作,但责任又要承担,陷于不生不死状态。二、人是这些人,事也是这些事,却要多一层军委机构,前委工作不好承担。三、反对"党管一切",反对一切工作归支部,反对党员的个人自由限制,要求党员要有相当的自由。这三个最大的组织原则发生动摇成了根本问题。四、对决议案没有服从诚意。
最后,毛泽东说:我不担负这种不生不死的责任,请求马上换书记,让我离开前委。
毛泽东定力泰然,接地气聚底气,牢牢把握在中国革命一线具体实践中科学正确的前进航向。虚怀若谷,高瞻远瞩,博大精深,鲜明展示毛泽东方略是非分明,明朗坚强的风格胆魄,胸怀宽广,坚毅不拔,永不退却,为国为民,信仰坚定,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生死相依,患难与共,团结互助,不怕艰苦,不怕牺牲,无坚不克,无私奉献,毫无索取,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战无不胜。
朱德对红四军党内是否存在3个"发生了动摇的最大组织原则问题",也逐条表示了不同意见。
客观形势的发展,都不是以朱毛争论为转移的。当时蒋桂战争中,蒋介石获胜,随即调集闽、粤、赣三省国民党军队"会剿"闽西革命根据地,妄想一举彻底消灭红四军。大敌压境,红四军必须尽快结束党内争论,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共同对敌。
1929年6月22日,前委召开了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由"红四军代理前委书记"陈毅主持。如何解决双方的争论,历史重担压在28岁的陈毅身上。陈毅一开头,就号召代表们"大家努力来争论",目的很清楚,想通过争论统一认识,团结一致对敌。但此言一出,代表们又开始议论纷纷,吵得不可开交。
后来,陈毅宣布了对毛泽东和朱德的处分决定,并把处分决定写进了"七大"决议案:"毛泽东同志予以严重警告","朱德同志予以书面警告"。
"七大"上未能解决问题,这也是客观的历史局限性造成的。在红军初创时期,大家都没有经验,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无可避免会发生争论、分歧和经历曲折。陈毅在两位领导人发生分歧时采用"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实在也是无奈之举。
"七大"只开了一天就匆匆落下帷幕。落幕前,通过了一个决议,并进行了前委选举。选举结果一半对一半,陈毅立即声明,他投毛泽东的一票弃权。
"七大"不欢而散,一手创建红四军的毛泽东走了,军委由朱德负责,陈毅则忙于把"七大"决议,毛泽东等给中央的信件,和以前委名义给中央写的《关于闽西情况及前委工作报告》,通过秘密交通送给在上海的党中央。此时是1929年6月底。
中共中央对这些文件较为重视,由周恩来同志主持,召开政治局会进行研究和讨论。政治局认为"七大决议案"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不正确的。前委同志号召"大家努力来争论"是错误的,并指出"红军采取比较的'集权制',党的书记多负责'绝对不是家长制',如果每一件事都要拿到支部去讨论,去解决,这是极端民主化的主张"。
8月21日,中共中央发来了由周恩来起草的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俗称"八月来信"。但这封信却杳如黄鹤,红四军一直未收到。直到1982年,即信发出的53年后,军事科学院党史部的研究人员在查阅鄂豫皖地区斗争史资料时,无意中发现了这封信。原来这封信竟被误认为《中共中央给信阳中心县委转商城县委的指示信》,由专人负责交送河南信阳了。
毛泽东离开前委后,提出了去苏联留学的要求。新组的前委经过讨论,在留俄名单上增补了毛泽东、江华等人,名单调整后,正式上报中央。
1929年7月8日,毛泽东走了,前往上杭县蛟洋指导闽西地方工作。在闽西山沟沟里,毛泽东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着力完善深入思考中国革命道路,中国工农红军建党、建军、建政、土地革命等一系列重大的科学思想理论的根本原则方针。毛泽东在闽西又开创了他伟大英明人生又一辉煌的里程碑。
1929年7月29日,敌人"三省会剿"气势汹汹,叫嚷通过合围用一个星期把闽西根据地一举解决掉。陈毅、朱德连夜赶到毛泽东的住地,召开前委会议讨论对策。毛泽东处变不惊,谋略在胸。他定力泰然地说:"我们不要硬拼,要硬中带韧,采用牛篦政策,用力压就瘪下去,一放手又弹回原样。敌人来了,我们分散转移,缩小目标,转移敌人视线,分散敌人力量。等敌人走了,我们再打回来。""如果三省'会剿'之敌来进攻闽西,我们可以取道闽北入赣东、赣南,或入福州、延平之间活动;或兵分两路,一路往闽北,一路留闽西。"朱德赞成毛泽东的策略,建议"采取内外结合,围魏救赵的老办法以解闽西之围,一部分部队留闽西,一部分部队离闽西"。朱毛合作已久,配合默契。前委会上,决定由陈毅去上海向中央汇报红四军的情况。当陈毅提出毛泽东回红四军主持前委工作时,却遭到了毛泽东的一口拒绝:"七大的做法我不能同意,我不能随随便便就回去。"可能毛泽东觉得说话太过刚硬,又机警地说:"再说,我还要等机会去苏联学习呢!"
前委会议后,毛、朱、陈三个分头行动。毛泽东在闽西山沟沟里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思考、完善着关于中国革命道路、工农红军建党建军的根本原则的科学理论方略决策,在闽西成就了他光辉人生的又一个苦难辉煌里程碑。
朱德独挑重担,临时代理前委书记,转战闽西粤东,保卫着闽西根据地,功勋卓著。但党内军内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现象也越来越暴露出来,朱德深为忧虑。所以在攻下上杭之后,召开了红四军第八次代表会议。会议采取自下而上的民主制,摆开问题让大家争论。不少代表提议请毛泽东回前委主持工作,朱德也认为红四军的工作离不开毛泽东,遂与郭化若及一部分党代表联名写信请毛泽东回来。毛泽东给前委回了信:"我平生精密考虑事情,严正督促工作,这是'陈毅主义'的眼中钉。陈毅要我当'八边美人,四面讨好,我办不到'。我反对敷衍调和、模棱两可的'陈毅主义'。"
毛泽东继续深入群众,就政治、土地、政权、组织、宣传、工运、妇运、军运、共青团等方面深入调查,指导闽西的地方工作。信发出不久,毛泽东就觉得信的用词不太恰当,他带有歉意地对身边的萧克说:"我那封信写得不好,身体不好,精神情绪不太好,所以写了那样的信。"
1928年4月28日,朱毛井冈山会师后,诞生了红四军。"朱毛之争"发生在1929年6月的红四军"七大"期间。直接领导红四军的有三个机构:湖南省委前委、湘赣边界特委、红四军军委。前两个都是毛泽东任书记,红四军军委则先后由陈毅、朱德担任书记。一度决定军委"暂停办公",却遭朱德激烈反弹。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会越来越客观公正。历史上客观存在的"朱毛之争",许多人"为尊者讳"而很少言及。然而,追溯这段史实,透过"朱毛之争" 却恰恰可以看出他们的伟大之处。当时红四军领导人之间的分歧与矛盾绝非狭隘的"权力之争"及个人的荣辱进退,在他们心中悬着的,永远是"党的最高利益"。英明引领后人,感召后人,光照千秋,永垂青史。与天敌共存,日月同辉。
井冈山会师后诞生的红四军,虽然一时间威震四方,但她毕竟是一支由各种成分的人员组成的部队,要想把这只部队煅造成一支真正的革命队伍,绝非一日之功,它必须要经历一段痛苦的、曲折的磨合过程。毛泽东有不可磨灭的首创至伟的功勋。
在建军问题上,这个时期的领导人包括朱德、陈毅和红五军的彭德怀(兼红四军副军长)都做过不懈的努力与探索。但相较而言,毛泽东的眼光远大,因而贡献伟大。他是从政治制度、政治路线和建军科学思想的高度来探索和实践的,是以在制度上"保证党在军队中的绝对领导地位"的认识来推动和运作的。实践证明,这是一条体现党的核心地位的正确建军科学思想体系。
从总体上来说,当时朱德对毛泽东的主张,并无根本抵触,但在具体措施上则不尽一致。比如,"党的绝对领导"是不是就是"党管理一切"?军队是打仗为主,还是建设根据地为主?党内军内的民主以什么方式去实现?诸如此类等等。陈毅当时在有些问题上同意朱德,而在有些问题上,同意毛泽东,因此他被称为"中间派"。
1929年4月3日,毛泽东离开长汀到达瑞金与彭德怀的红五军会合时,收到了中共中央2月7日发出的"二月来信"。信中对在农村割据中红四军的前程较为悲观不说,并要求红四军在大敌当前时分散成小股游击队,转入民间。而对毛泽东和朱德的去向,中央则指令要求"毅然地脱离部队速来中央……"
"瞎搞,不切实际的指挥。这是要把这支部队葬送掉。" 毛泽东气呼呼地说,"我不离开!拿轿子抬我也不走!"毛泽东还以红四军前委的名义复信中共中央,批评中央的"二月来信"对客观形势及主观力量的估计"都太悲观","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作为下级党组织如此毫不客气地批评中央的作法是不多见的。朱德虽然对二月来信也不满意,但他对毛泽东对待中央来信这种态度也很不满意。这鲜明鲜活体现了两人性格,英明主见胆魄方略决策高低悬殊的不同。决断前途命运,生死存亡的非常时刻,英明科学正确方略决策创生者,与只会绝对服从者的根本区别。
"七大"结束了,但红四军实际存在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反而更加严峻了。在出击闽中和冒进东江中连吃败仗,议论又起,军心涣散,许多人甚至提出离开部队到地方工作的要求,红四军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
时任前委代书记的朱德,极力想解决问题统一思想,于1929年9月下旬在上杭召开了红四军"八大",想借此整顿部队,加强建设,以利于工作和战斗。但"八大"只是"无组织状态的开了三天",对一切问题仍"毫无结果"。
在前委八大召开时经大多数同志请求的坚持下,毛泽东抱病坐担架前往参加"八大"。由于当时环境异常严峻复杂,当毛泽东到达时,会议已结束了。此后,朱德为毛泽东找到了上杭最好的住所──上杭临江楼,让他安心养病。经过贺子珍的仔细照料和当地名医吴修山的精心治疗,毛泽东的病情明显好转。
1929年7月29日,在毛泽东住处的前委会议后,陈毅带着重任,秘密赴厦门,由厦门经香港再到上海,敞开胸怀,如实向党中央政治局汇报了红四军的现状和朱毛争论。经中共政治局集体讨论,由周恩来签发了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时间是1929年9月28日,俗称"九月来信"。"九月来信"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思想。政治局让陈毅代为起草一份中央决定,再经政治局讨论通过发出。陈毅思路明晰,下笔极快,很快交给周恩来同志签发。
政治局会议上,李立三问陈毅:"你说实话,毛泽东如何?"
陈毅不假思索:"我不如他。我陈毅两次代替毛泽东干前委书记,两次都放任下面搞极端民主化,说明我管不了这一坨哟。"
周恩来对陈毅说:"一个党一个军队都需要自己的核心人物。如果现在要选择红四军这样一支全国有影响的红军领导人,毛泽东当然是最好的人选。"
陈毅胸怀坦荡地说:"我回去后还要请毛泽东复职,这件事只有我自己去做了。"
1929年10月1日,陈毅在上海登上赴香港的轮船,行色匆匆回闽西革命根据地。10月22日晚上,由陈毅作为前委书记主持召开了前委会议。陈毅不折不扣、坦坦荡荡传达了中央的精神,包括中央对自己和朱德的批评。陈毅说:"我们都要把毛泽东请回来,向他承认错误。"朱德立即表示:"同意。"
陈毅三次用快马给毛泽东送信,既汇报中央"九月来信"精神和周恩来同志的口头指示,并写上:"七大没有开好,我犯了错误。中央认为你的领导是正确的。四军同志盼你早日归队,就任前委书记。这是中央的意思,也是我和玉阶(朱德)以及前委的希冀。"
毛泽东连接三信,理解陈毅的真诚用心,接纳了陈毅的爽直和大将风度,回信表示,不久就回到红四军。
毛泽东回到长汀和朱德、陈毅见面,态度都很客气。陈毅、朱德当面作了自我批评,毛泽东也承认自己当时身体不好,精神欠佳,说了一些伤感情的话,请朱德、陈毅多多包涵。宽容和肩负的革命重任,让三位领导紧紧握手。
1929年12月28日,中国工农红军、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在古田召开,出席大会的有班排长和战士参加。
红四军的古田会议,在华夏史河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它最终使朱毛红军这一武装力量,成为区别于中国历史上一切旧军队的,新兴的无产阶级的人民军队。
毛泽东,这位中国社会最底层农民的儿子,深知自古以来,老百姓刻骨铭心,痛恨那些烧杀抢掠的一切旧军队。一直有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兵匪一家,无恶不作,黑暗残酷的社会灾难。
朱毛红军,直面当时的生存环境异常严峻,坚苦卓绝。在偏僻荒凉,人烟稀少,险山恶水,崇山峻岭,广袤的茫茫群山中,没有老百姓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真诚支持,朱毛红军必然无法生存。
农民儿子,毛泽东得天独厚,精深感悟,务必使自己缔造的中国工农红军,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坚定依靠人民,保护人民,一切从人民出发,一切为了人民。热爱人民的无产阶级的人民大众新型军队,是人民忠诚的保护神,是公平正义的根本所在,是人民战争汪洋大海的水中之鱼。毛泽东缔造的中国工农红军,与人民相依为命,殷殷凝聚与人民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心心相印,同呼吸同命运。中国工农红军在广袤偏僻的群山中才能生存,人力物力兵源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勃兴发展,星火燎原。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工农红军,是真理、正义、公平、光明的真正所在,是高境界高素质特殊材料制成的,是毫无自私自利,为人民利益英勇奋斗,甘洒热血献生命,英勇无畏的人民军队, 人民拥护又欢迎。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毛泽东政治建军,缔造中国工农红军,无产阶级革命军队,特殊材料的崇高军魂的根本。毛泽东领航秋收起义,三湾改编,红四军古田会议,开创的建军思想,井冈山道路,是指引中国革命辉煌胜利光芒万丈的灯塔。是井冈山革命道路质的飞跃,动态的向更高更新层次空前发展成熟。使马列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事实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科学真理体系,领航中国革命乘风破浪,一往无前,光明崇高,神圣庄严,功勋至伟的里程碑,是指引中国革命冲破雄关万道,辉煌胜利的光芒万丈的灯塔。
"毛泽东思想是亿万人民革命意愿的实践结晶,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
1983年2月21日,习仲勋为毛泽东韶山故居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