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仲勋(1913.10.15-2002.5.24)
祖籍河南省邓州市,生于陕西省富平县,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国务院原副总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第五、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第三十五章 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敢于担当,迎难而上

习仲勋革命人生实践所表现出来的政策水平、工作能力和魄力,敏锐思想觉悟,精神风范,毛主席和党中央高度点赞,非常赏识。新中国诞生后,百废待兴,千头万绪,各条战线急需大批优秀人才,当中央决定调部分地方干部到中央工作以加强中央的领导力量时,习仲勋是被考虑上调中央工作的重要人选,而且要委他以重任。毛主席的考虑是:不想让习仲勋局限于地方工作,要把他调到中央工作,在一些重要岗位上经受工作锻炼,以便提高他在中央的全面工作能力,今后让他担任更重要的职务。毛主席设想调习仲勋到中央委他的重要职务是中央宣传部长。他亲自在中央做出此项提议,在中央得到通过。通过后,毛主席还在当时在中央工作的理论水平较高的领导同志中宣传习仲勋。建国后不久的一天,毛主席见到林默涵和胡乔木,对他们说:告诉你们一个消息,马上给你们派一位新部长来。习仲勋同志到你们宣传部来当部长。他是一个政治家,这个人能实事求是,是一个活的马克思主义者。1952年9月,习仲勋调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兼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党组书记。当时他38岁。以这个年龄而主持中央一个十分重要部门的领导工作,在建国初期是不多的。习仲勋主持中宣部工作并主抓教育工作后,制定了"整顿提高、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16字方针,正确指导了建国初期的文教工作。
在此基础上,毛主席提议让习仲勋到政务院担任重要领导职务。1953年9月,习仲勋任政务院(后为国务院)秘书长。1956年9月,当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1959年4月至1962年10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
习仲勋担任政务院秘书长和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期间,协助周恩来总理处理大量国家事务,使自己熟悉了中央工作,全面工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周总理也对习仲勋十分信任和赏识,许多重大问题直接交给习仲勋处理。
习仲勋作为农民的儿子,在新中国各条战线,各行各业都留下光辉足迹。建国之初,新中国百废待兴,以不惑之年走上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岗位,主持领导建国初期的宣传文教工作,他主持制定"整顿提高、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16字方针,指导了建国初期的文教工作。高瞻远瞩参与了研究制定党和国家的许多方针和政策,闪耀着深深感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切竞争的成败之根,在于人才! 一贯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培养人才,科教兴国,科教兴业,教育是人才之母,教育是科技之母,教育是生产力之母,教育导向社会未来的发展。
习仲勋建国之初制定的指导全国宣传教育工作的十六字方针,同十年后纠正大跃进、大练钢铁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惨痛教训,党中央制定了指导全国全局工作的综合平衡 ,整顿提高,巩固发展的方针路线大体相同,实质内涵相统一。由此可见习仲勋一生深谋远虑,高瞻远瞩,高度清醒的洞察力,非常英明的决策力,极具科学正确的前瞻性。
毛泽东、周恩来……习仲勋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面对的几乎是一片空白,当时国家工农生产基础十分薄弱,处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到处战痕累累,千疮百孔,千头万绪,百废待兴。外部世界已快步进入工业化、电器化、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的工业时代,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是个十分落后的农业国家,只能走边建设、边探索、边巩固的路,当时新中国建设没有任何成熟、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唯一可以借鉴的就是前苏联的经验。
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看重前苏联的经验,更以高度地清醒,用批判借鉴的目光看待它。一切从实际出发,探索怎样充分发挥先进新兴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究竟在哪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是照搬照抄别国模式,还是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探索符合新中国国情的中国化的科学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规律。这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问题,更是思想路线科学正确与否的根本问题。
新中国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时,得到了前苏联的大力援助,不可避免的照搬了前苏联的经验。党中央毛主席对此一直不满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以苏为鉴,大胆破除对前苏联的迷信,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的探索适合新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事业的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在进行着艰辛的探索中,很快初步明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同时,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的政治主题。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党中央、毛主席英明要求全党同志用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具体全面地分析矛盾解决问题。只有大胆承认矛盾,解决矛盾,才能开创出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美好的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才能经受任何风险的考验。中国共产党人大无畏的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和科学严谨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矛盾,驾驭矛盾,解决矛盾坚毅不拔的英勇探索精神,奠定了邓小平、叶剑英、习仲勋为代表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20世纪70年代末他们重新走上党和国家的领导岗位,勇于担当,承一生豪气,壮心不已,迎难而上,乘风破浪,中流击水。以政治家的智慧,以改革家的胆魄,引领改革开放,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就举世瞩目。
新中国实现国家工业化,基本是从零点起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做前人所不为,想前人所未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脚踏实地立于新中国的国情,实事求是,独立自主,走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并在实践中取得初步的,然而又是极为重要的基础性成功。
中国共产党人无论现在和将来,都高度重视前辈们开国建业,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传家宝,把它视为新中国一切事业发展的立足和出发点。简而言之,没有独立自主,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更没有中国改革开放的今天。早在建国之初,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习仲勋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及时英明,辨证地提出,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点是自力更生,同时在平等互利和相互尊重领土主权完整的基础上争取一切可能的外援。这一思想路线一直是贯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道路的主线。
毛泽东同第三世界国家的来宾多次讲过,没有独立自主,要取得完全的民族独立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他提出中国实现现代化分两步走,把建设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放在首位,作为战略部署的第一步,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这不仅具有可行性,而且这一步具有重要性。新中国艰苦奋斗的建设实践证明这个决策非常英明也是非常正确的。毛泽东…邓小平.习仲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度清醒只有独立自主,才有现代化建设的主动权,才能在关键科学技术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指导方针。当时确立定了156项重点工业,构成新中国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的骨干,对中国的现代化产业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这是非常时期采取的正确决策。由此产生一种偏向,以为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经济建设的一般规律,而忽视农业及人民生活中必需品的生产。
毛泽东极敏锐地觉察到这种偏向,1956年4月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提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但决不可忽视生活资料的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毛泽东在提出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并举的同时,根据人民群众的要求,尽快从摆脱"一穷二白"的急切愿望出发,把高速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发动了"大跃进",但结果事与愿违,不仅没有出现高速度的奇迹,反而违背了综合平衡规律,造成了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毛泽东在纠正和弥补"大跃进"失误的过程中,逐步深刻的认识到综合平衡规律的重要性。中央随后科学严谨地制定综合平衡 ,整顿提高,巩固发展的方针,这和习仲勋早先制定的宣传教育的16字方针思想内涵相一致。实践证明习仲勋一生脚踏实地,一切从实际出发,高瞻远瞩,科学正确,深刻把握在实践推动中综合平衡的发展趋向,及时准确地提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科学正确决策。
毛泽东认识上的变化,集中反应全党认识水平的提高和指导思想的变化。从1958年11月起着重纠正"大跃进"中的失误,他多次指出破除迷信不要把科学也破掉了,忽视综合平衡是"大跃进"的大教训之一。没有综合平衡,就没有群众路线。
毛泽东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有重大贡献,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历史的局限,正确与失误,贡献与局限经常交织在一起。总之,应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讲,这些失误局限连同文化大革命全局性失误与毛泽东的伟大贡献相比,始终是第二位的。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行动指南。毛泽东的失误和局限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全党的认识水平。全党的执政能力、管理能力和治理能力,领导能力应与时俱进,有待不断发展、丰富、完善、提高,向更高层次跨越。
历史庄严警示,像毛泽东这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战略家、一旦脱离国情,脱离迅速发展变化的实际、脱离实事求,脱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正确轨道,就会陷入思想僵化,就会造成重大失误。倡导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拨乱反正,继续探索强国梦、富民路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邓小平……习仲勋等第二代中央集体领导肩上。

毛泽东、邓小平、习仲勋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上,一贯坚持唯物史观、人民史观的群众路线,一贯忠于人民,依靠人民,相信人民,热爱人民,服务人民,倡导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甘做人民公仆,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点和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