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仲勋(1913.10.15-2002.5.24)
祖籍河南省邓州市,生于陕西省富平县,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国务院原副总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第五、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第三十七章 商品经济、生产力发展是经济繁荣的强大杠杆

社会主义传统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在经济上的基本特征,一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二是计划经济,公有制使全体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计划经济克服了无政府状态,使生产根据社会的需要进行合理规划,从而使主体的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对社会主义两个基本特征的设定和论证,是建立在高于资本主义生产力基础上的一种判断。尽管在以后的社会变革实践中,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于原来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国家。但其实践证明,这种体制对于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都是必要的。
理论和实践证明,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社会主义这些基本特征,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保护生产力充分发挥劳动者的主体性方面具有巨大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在经济上是有效的,而且在道德观、价值观上表现出远比资本主义的前景光明和健康。
这种成功与进步发展,成为一种贯性认识,即公有制与计划经济程度越高,就越有利于突出劳动者的主体地位,越有利于实现平等,越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一惯性认识的推进中,使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中国,商品经济、生产力水平还处于相当落后的背景中,认定在高度公有制、高度计划经济的封闭僵化模式,不更新、不与时俱进、发展、丰富、完善的呆滞的单一框架内,是唯一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先进的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向其高级阶段发展,这曾经几乎成为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共识,这种认识存在着一个根本弱点,即忽视生产力发展程度对公有制水平和计划程度的基础性作用,它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经典应有的本意:即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把社会主义国家某一阶段的实践绝对化,在实践中引发越来越多的难以觖决的矛盾。忽视生产力实际发展水平,偏面的追求生产关系的公与纯,结果导致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疏离和公有制某种程度上的"虚置"。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商品经济日益活跃的时代,固守无所不包的计划经济体制,否认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作用,实际上削弱了劳动者在诸如就业、分配和消费等各方面的选择权,同时,也禁锢限制了他们参与企业和国家管理方面的决策权。使企业缺乏必要的权力、动力和财力,劳动者极为被动地依附于各级、各类、行政或行政化的组织。这是传统体制经济效益递减,政治生活中民主流失的根本原因。这时不论怎样良好的动机,也不论怎样的政治动员和道德宣传,人民群众的主体性都会受到严重的束缚。巩固和发展人民主体性的希望,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才能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使社会主义制度得以不断巩固发展和完善。
但当时对社会主义"公"和"纯"的偏面追求,违背经济规律,搞"大跃进",阶级斗争扩大化,发动"文化大革命",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宁要社会主义晚点,不要资本主义正点;批判唯生产力论,越穷越光荣,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对商品经济的负面影响过分忧虑,低估现代商品市场经济对发挥主体性所产生的巨大能量,同时也反映出对生产力决定意义的某些忽视,从而失去最大限度调动人的主体性,也失去了充分、深刻地发挥人民群众无限创造力的动力。
毛泽东一生为着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国强民富,不懈努力,毕生奋斗。在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毛泽东探索关于发展商品生产,遵守价值规律和利用货币的思想观点,曾经具有高度清醒、非常科学的见解。尽管后来种种原因发生了偏离,毛泽东没有在此基础上继续系统地深入研究下去,但必竟对当时我党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提供了科学正确的理论依据。对我们发展商品经济依然有非常珍贵的借鉴意义。
当时毛泽东针对康生、陈伯达等极左思想,主张取消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主张废除货币,否定价值规律的错误观点,毛泽东严肃、尖锐地批评这种错误观点。明确指出,现在我们有些人大有消灭商品生产之势,一提商品生产就发愁,觉得这是资本主义的东西,他们向往共产主义,倾向不要商业了。我们有些号称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家表现得更"左",主张现在就消灭商品生产,实行产品调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是违反客观规律的,他们没有区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本质差别,不懂社会主义制度下利用商品生产的重要性,不懂社会主义的现阶段价值,价格和货币在商品生产和流动中的积极作用。
毛泽东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即使过渡到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产品还不很丰富,某些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仍然有要存在。毛泽东明确提出,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和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有着密切关系。

毛泽东早在建国之初,高度清醒,十分英明的指出: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位和作用,对利用价值规律和货币交换作了正确阐述,尽管受实践和历史条件的限制,没有深刻地探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价值规律、货币交换一系列社会经济财富内在运行,深层次交相推动的巨大能量和基本动力,甚至到"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否定了自己在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方面的正确观点。但务必客观公正的认定:毛泽东当时这些经济理论观点具有十分英明的前瞻性。毛泽东这些经济观点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即为二十年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主要成员邓小平、叶剑英、陈云、习仲勋……提供了珍贵的理论借鉴价值。也为习仲勋在二十年后主政广东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丰富、完善、提高毛泽东思想这一系列科学思想理论体系奠定了弥足珍贵的基础。其实,这些珍贵的经济理论,习仲勋早在一九三四年前后开创陕甘边区苦难辉煌的革命实践中,已初步成功地探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