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风民俗 > 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

2012-1-30 14:03:19 来源:
 
中国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始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我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以西南、江南地区蓝海舰队为代表),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奥蓝特为代表),三级茶区(以华南地区捷盟为代表)。同时,茶也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茶融天地人于一体,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
 

古代名画中的茶故事(组图)

萧翼赚兰亭图 [唐] 阎立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南宋摹本

画面有5位人物,中间坐着一位和尚即辨才,对面为萧翼,左下有二人煮茶。画面上,萧翼和辨才和尚神态维妙维肖。画面左下有一老仆人蹲在风炉旁,炉上置一锅,锅中水已煮沸,茶末刚刚放入,老仆人手持“茶夹子”欲搅动“茶汤”,另一旁,有一童子弯腰,手持茶托盘,小心翼翼地准备“分茶”。矮几上,放置着其它茶碗、茶罐等用具。这幅画记载了古代僧人以茶待客的史实,再现了唐代烹茶、饮茶所用的茶器茶具,以及烹茶方法和过程。

调琴啜茗图卷 (听琴图) [唐] 周昉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画中描绘五个女性,其中三个系贵族妇女。一女坐在盘石上,正在调琴,左立一侍女,手托木盘,另一女坐在圆凳上,背向外,注视着琴音,作欲饮之态。又一女坐在椅子上,袖手听琴,另一侍女捧茶碗立于右边。

宫乐图(会茗图) [唐] 作者不详

纵48.7厘米,横69.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描绘宫廷仕女坐长案娱乐茗饮的盛况。图中12人,或坐或站于条案四周,长案正中置一大茶海,茶海中有一长炳茶勺,一女正操勺,舀茶汤于自己茶碗内,另有正在啜茗品尝者,也有弹琴、吹萧者,神态生动。

中秋节食俗:月饼
 

    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时代,民间就已有为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太师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唐高宗时,李靖出征匈奴,于中秋节凯旋而归,当时恰有一个吐蕃商人进献胡饼,李渊很高兴,手拿胡饼指着当空的皓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月亮)。”随后分给群臣食之。若此说确实,这可能是中秋节分食月饼的开始。但“月饼”一词,最早是见于南宋吴自牧的红菱饼。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时代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心灵手巧的制饼工人翻新出奇,月饼上做出各种花样,彭蕴章《幽州土风吟》描述说:“月宫符,画成玉兔窑台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玉杵驻丹颜。”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一把削刀闯天下 山西刀削面香飘四海


 

    一提起山西面食,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刀削面。由于适口性强、制作方便,刀削面从山西省的数百种面食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们所熟知的山西面食品牌。
   
  山西省烹饪协会有关专家说,山西刀削面在国内各大城市已比较普及,在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也都有“山西刀削面”的招牌。
  据介绍,山西刀削面已有数百年历史,因在制作中全凭“刀削”而得名。刀削面对和面的技术要求较严,水、面比例要求准确。其制作使用的刀,也不是普通菜刀,而是特制的弧形削刀。削出的面条以细、薄、长闻名,形似柳叶。刀削面内虚、外筋、柔软、光滑,入口外滑内筋,有着很好的口感。
  山西刀削面的特点还在于其卤汁,也就是俗称的“浇头”和“调和”。专家称,刀削面的调料一般分为炸酱、打卤、煎炒、汆卤等,有几十种之多,平时人们食用的以西红柿鸡蛋、肉酱等四五种为主。这些调料讲究荤素搭配,如果吃时再加上山西老陈醋,不仅味道会更加鲜美,而且更具有养生功效。
  山西刀削面在山西省有着非常广阔的群众基础,不仅是饭店、宾馆等中高档餐饮场所的主食,就连很多家庭主妇都有着刀削面绝技。

端午节食俗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从《风土记》中记载的作法看来,当时的粽子是以黍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余馅料。但在讲究饮食的中国人巧手经营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论是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因为乾竹叶绑出来的粽子,熟了以没有竹叶的清香。北方人则习惯用苇叶来绑粽子。苇叶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异甚巨,有达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珑,长不及两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内容,则是最能突显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约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蘸糖吃。另一种是小枣粽,馅心以小枣、果脯为主。第三种是豆沙粽,比较少见。华北地区另有一种以黄黍代糯米的粽子,馅料用的是红枣。蒸熟之,只见黄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红艳艳的枣儿,有人美其名为“黄金裹玛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质香软,分为咸甜种。咸的以新鲜猪肉,浸泡上等酱油。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馅。甜粽以枣泥或豆沙为馅。上面加一块猪板油。蒸熟,猪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适口,“五芳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馅料都经过专人选择,有八宝粽、鸡肉粽、豆沙粽、鲜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盐豆粽也别具特色。先将糯米、红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盐及少许腊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个小时,煮熟再放在铁丝网上用木炭烤黄。吃起来外焦里嫩,颇具风味。

  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特点是圆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两种。甜的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有咸肉、烧鸡、蛋黄、甘贝、冬菇、绿豆、叉烧等。

  闽南的粽子分硷粽、肉粽和豆粽。硷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硷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软、滑的特色。冰透加上蜂蜜或糖浆尤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卤肉、香菇、蛋黄、虾米、笋乾等。以厦门的肉粽最为出名。豆粽则盛行於泉州一带,用九月豆混合少许盐,配上糯米裹成。蒸熟,豆香扑鼻,也有人沾上白糖来吃。


夏季的六个最佳饮食(图)

 

    1、最佳调味品——食醋。酷夏出汗多,多吃点醋,能提高胃酸浓度,帮助消化和吸收,促进食欲。醋还有很强的抑制细菌能力,对伤寒、痢疾等肠道传染病有预防作用。夏天人易疲劳、困倦不适等,多吃点醋,很快会解除疲劳,保持充沛的精力。
    2、最佳蔬菜——苦味菜。夏季气温高湿度大,往往使人精神委靡、倦怠乏力、食欲不振。此时,吃点苦味蔬菜大有裨益。苦味蔬菜中含有丰富的具有消暑、退热、除烦、提神和健胃功能的生物碱、氨基酸、苦味素、维生素及矿物质。苦瓜、苦菜、莴笋、芹菜、蒲公英、莲子、百合等都是佳品,可供选择。
    3、最佳汤肴——番茄汤。夏令多喝番茄汤既可获得养料,又能补充水分,一举两得。番茄汤所含番茄红素有一定的抗前列腺癌和保护心脏的功效,最适合于中老年男性。
    4、最佳肉食——鸭肉。鸭肉不仅富含蛋白质,而且由于其属水禽,还具有滋阴养胃、健脾补虚、利湿的作用。
    5、最佳饮料——热茶。夏天离不开饮料,首选饮品应是极普通的热茶。红茶中富含钾元素,既解渴又解乏。
    6、最佳营养素——维生素E。专家介绍,人在夏天会遇到三大危险,即强烈的日照、臭氧与疲劳,而维生素E可将这三大危险降到最低程度。维生素E在麦芽、麸皮面包、胡桃泥、奶制品等食物中含量较多。 

 

民俗饮食

 棒棒鸡

“棒棒鸡”是四川的著名菜肴。如今,在北京、上海等许多大城市的川菜馆中都有该菜,而且极受食者欢迎。此菜起源于明清以前四川青神县氓江边的汉阳小镇,厨师用汉阳鸡为原料,将鸡煮熟冷却后,用木棒轻轻将鸡肉敲酥,拉成鸡丝,加麻辣调味料拌和食用,其味麻辣香鲜,肉质细嫩肥美,极受人们的欢迎,成为四川名菜。因此菜烹制时用木棒敲松,故称为“棒棒鸡”,亦称“簸簸鸡”。近几年许多华侨和来华旅游的外宾品尝此菜后,纷纷赞扬它是制法别致、富有特色的风味菜肴。
  嫩公鸡脯肉、腿肉共250克,芝麻酱、葱白各5克,红油辣椒10克,白糖2.5克,口蘑酱油15克,味精、花椒面各0.5克,芝麻油1.5克。
  1、将鸡脯肉、腿肉放入汤锅内,煮约10分钟,至肉熟捞起晾凉,用小木棒轻轻捶敲,使肉松软,然后将鸡肉撕成丝,放在盘内,葱白丝放在上面。

2、碗内放入酱油、芝麻酱、红油辣椒、白糖、味精、花椒面、芝麻油,调成味汁,淋在鸡丝和葱白丝上即成。
特点: 鸡肉细嫩,麻辣鲜香。
关键: 鸡肉煮至断生即取出,不要煮烂。调味汁要拌浓一些,使鸡肉得味起鲜。

 

 

 

上一篇:生肖与民俗
下一篇:少数民族风俗
相关文章
测试视频
  • 尼玛泽仁
    尼玛泽仁,男,1944年出生于四川省巴塘县,1962年毕业于四川美学院,为已故十...
    【详细>>】
  • 李荣海
    李荣海,1949年6月出生于山东省曹县,字耕夫、泰达,号耕夫草堂主人、艺海斋主人...
    【详细>>】
  • 靳尚谊
    靳尚谊,我国当代油画的代表人物之一,1934年12月生于河南焦作。1953年毕业...
    【详细>>】
  • 张海
    张海1941年9月生于河南省偃师市。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郑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详细>>】
北京综艺天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网络实名: 人民艺术网
Copyright 2004-2013 www.chinahln.com 人民艺术网,All Rights Reserved 伊利 赛博大象
京ICP备13026215号-1

法律顾问:岳成 

艺术顾问:高占祥、刘大为、张海、杨力舟、沈鹏、冯远、曹灿、王明明、张飙、孙菊生、张旭三、权希军、赵立凡、涂向东、舒适、熊伯齐、汪国真、唐杰忠、朱坤岭、李春明、雷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