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独照 水墨留痕 —吴东奋、于受万绘画精品展
在临淄观美艺术馆隆重举办
图、文\袁大离 黄鹂
吴东奋、于受万书画展剪彩仪式
人民艺术网讯:日前,山东临淄“齐文化博物院”观美艺术馆,举办了一场备受中国美术界关注的国画精品展。两位同年、同月出生的浙江美术学院,年过古稀的老校友吴东奋、于受万两位先生,倾其力作,丹青独造、水墨留痕, 为当地美术与收藏爱好者,送来一席雅俗共赏的金秋艺术盛宴。
淄博市文联党组书记王东宏主持开幕式
吴东奋、于受万老师在画展上
开幕式现场
首发式由淄博市文联主席王东宏主持。在画展开幕式上,淄博市文化广电局局长李贡平致开幕词。临淄区副区长王克林在讲话中赞扬两位艺术家:“修养深厚、艺术精湛。必将对促进全社会了解美术知识、提高美术欣赏水平,对完善齐文化博物院这一金融艺术平台,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著名画家于受万老先生出生于1943年,是山东牟平人,深造于浙江美院。于受万先生一生创作出版过西游记等连环画110 种,他“写聊斋、画聊斋”,在艺术界有非常大的影响。新近出版的《新绘图聊斋志异》成为聊斋成书三百年来,首次将491篇全文全绘505图,受到读者和美术评论家高度赞扬。他的绘画作品,两次入选全国美展,另有《长城颂》获中国美协、中国文联和文化部“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全国美展”银奖,作品《画石承龙》获国际金奖。
开幕式上,参展画家于受万、吴东奋先生先后致辞,他们诚恳的畅谈了自己的创作感受和艺术探索经历。吴东奋先生说道:
著名美术评论家郑工
“今天我有幸得到了淄博临淄 区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得到观美美术馆的关爱,让我在这里和我的老同学于受万办一个联合的画展。我们同年同月生、同是 浙江美术学院的老同学、老朋友。我们两个人的志向相同、志趣相似,长期以来,从事着中国工笔画的创作,都是想在工笔画严谨、规矩的这种绘画中,怎么引入写意性,使工笔画具有当代的艺术特点。几十年的创作,虽然 我们做出了一点成果。在这里把我们俩的作品奉献给大家,但是,更希望通过画展,得到来自北京的理论家和本地的观众们,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著名美术评论家郑工先生,从美术创作与审美取向的角度,对参展画家及其作品,做了鞭辟入里的评价,他指出:
著名美术理论家陳醉(中)
“这两位艺术家,一生努力、声名卓著、南吴北于,来自不同的地域。更重要的是,我认为他们在现代工笔画的探 索创作上面,有着不同的出发点,最后走到一起来了。就像刚才吴东奋先生所说的,他们有着共同的志向,这种志向是什么?就是在现代工笔画或者说传统工笔画在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创出了自己的一条路,他们有着自己的方向。这点上,吴东奋先生说是工笔画的写意性探索。我听了这句话之后的感触是:他们探索的是中国工笔画,从笔墨系统向当代转化过程当中的一种很有益的尝试。这种尝试的概念,是用写意性可以大致的概括一个范围。确切的说,是一个从笔墨系统,向现代水墨系统转换中的成功案例。吴东奋先生是 在福建他长期从事水墨工笔花鸟画创作,于受万先生是写意工笔。写意和水墨在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有交合的地方,也有区别的地方。我意识到、我感受到的还是水墨两个字。但是,这种水墨在写意意念推动下面,构成了一个新的意向。这个意向,我用一个词叫做:水墨留痕。其实,在现代的水墨探索领域,很多艺术家都在尝试和体验。大家知道现代的中国画坛,水墨是一种很流行的概念。但是,他们两位在现代水墨画现代写意的问题上面、在工笔画领域当中为什么能够开创一条新路、独辟蹊径?这首先和他们的创新意识是 分不开的。我们可以在他们的作品画面,感受到内在的一种思考、一种蓬勃的生命力!所以,这个画展叫作“丹青独造”。我觉得这“独照造”二字很有意思,而且也很到位,因为,创造性一定是独到的。最根本的原则,艺术就是要创造,创造的艺术才有生命力!但是,我们在创新的问题上、求精的问题上,有些人认为,艺术创作就会失去一种精度。但是,你看这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他们既是创新的,也是求精的,两者并不相悖。
备受感染的观众们,也纷纷围绕在艺术家身边或咨询、或合影留念。一位来自北京的观众,有感于临淄区政府新、老区长关注民生,倾力打造与关怀文化事业的公仆精神,有感于专家的精辟点评,即兴而吟,有旧体诗七绝二首为证:
其一:东方神韵逸品高,奋斗艰难苦中熬。
有无相生经沧海,料自生活丹青妙。
其二:水行润下新脉洪,墨惊临淄老桓公。
留得经典公侯羡,痕记民生仆身行。
据悉,画展将连续举办十天。当天,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 大众日报、淄博日报、中国经济网、齐鲁晚报、鲁中晨报、神州博览杂志社、淄博电视台、临淄电视台、桓台电视台、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人民艺术网、网易网、搜狐网等媒体,均有记者到现场采访报道。
|
|
|
|
2014年10月31日
法律顾问:岳成
艺术顾问:高占祥、刘大为、张海、杨力舟、沈鹏、冯远、曹灿、王明明、张飙、孙菊生、张旭三、权希军、赵立凡、涂向东、舒适、熊伯齐、汪国真、唐杰忠、朱坤岭、李春明、雷群